關閉
在地新聞 Local

王羲之真跡 宋太祖陵寢裡面找到

2025-10-25

戴貴立-編譯整理  自   禺心堂主人  《千年書脈》2025/10/16廣東原創    

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,位於河南鞏義。《宋人軼事彙編》記載,開寶九年(976年)春,趙匡胤祭奠父母陵墓後,登高遠眺,感慨人生短暫,於是「抽矢射西北,矢落處」即定為自己的陵墓所在。

 

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生平中,有一段與書法瑰寶《澄清堂帖》密切相關的不解之緣。趙匡胤攻打南唐時,見到這部法帖,愛不釋手,遂將其珍藏。在他去世後,這部法帖隨之陪葬永昌陵。

 

《澄清堂帖》後來在南宋時期重新出土,被施宿所得,進行了修復與拓印。這一發現,使得這部幾近失傳的書法瑰寶得以重見天日,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幸事。

 

《澄清堂帖》是一部匯刻王羲之書法的法帖,其出身至今仍籠罩在歷史的迷霧中。長期以來,它被誤傳為南唐刻帖,甚至被附會為南唐後主李煜監製。然而,當代學者根據卷十一出現的南宋嘉定六年(1213)樓鑰卒年信息,確證此帖實為南宋嘉定年間(1208-1224)刊刻。

 

標題“澄清堂”的來源也存在爭議。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北宋時期的澄清堂有關,但尚無定論。

 

《澄清堂帖》現存三個重要的宋拓殘本:孫承澤舊藏本、邢侗舊藏本和廉南湖(小萬柳堂)本。

 

在形制上,現存《澄清堂帖》單頁縱26.5釐米、橫13.4釐米,採用白紙鑲邊剪方裱,麻紙烏墨拓工藝製作。據記載,全卷總長達10米,收錄了王羲之的60幅作品,字數多達2000餘字,堪稱王羲之書法的集大成者。現藏香港中文大學,被選為北山十寶之一,包括有行書、草書和楷書3種書體。

 

《澄清堂帖》最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藝術價值。帖中收錄的王羲之書跡多含《淳化閣帖》未載之作,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重要資料。

 

從書法技藝角度看,《澄清堂帖》盡顯魏晉風韻,多用中鋒運筆,尖峰和側鋒輔助。線條暢意舒和、婉轉靈動,血肉看似光滑流暢,實則多用衄挫,內容肌理深厚,增強質感。絞轉筆法也提高了線條的韻律感以及空間的和諧性。

 

有書家認為:「書家草法,宜入規應矩,力能扼腕,處處停筆為佳,所謂忙中不及作草也。此法惟右軍獨據其勝,而澄清帖悉傳其神。」這一評價深刻揭示了《澄清堂帖》傳達王羲之書法神韻的能力。

 

歷代書法家對《澄清堂帖》給予極高評價。清代書法家王文治直言:“《大觀》雖工致過之,精氣弗及也。此種宋刻宋拓之右軍書,真世間稀有之寶。”

 

當代,《澄清堂帖》已被學界公認為「世界級」珍寶。如今,我們能夠通過高清複刻技術,一睹這部書法瑰寶的風采,感受王羲之書法的無窮魅力。

 

《澄清堂帖》不僅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,更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見證。它跨越南唐與北宋,連接趙匡胤與王羲之兩位歷史巨人,承載著千年來中國人對美的永恆追求